原创 Liangrunjun 院前急救联盟 今天
新冠肺炎在全球不断肆虐着人类的健康,全球疫情在不断蔓延,医务人员由一开始对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的不了解,通过临床试验性治疗对这种新型疾病进行了解,并经过多方专家制定诊疗方案,每种疾病的都要经历发生、发展、诊断、治疗、预防等措施,可喜可贺国内疫苗已经开始大范围的接种,是所有医务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此,由于小编能力有限,在整理过程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望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Q: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命名?
A:2020年2月8日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宋树立在会上通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成员现决定,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暂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英文名为“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简称“新冠肺炎”,英文简称NCP。2月21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英文名称修订为“COVID-19”,与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保持一致,中文名称保持不变。
也存在空气传播、粪-口传播,并不是主要传播途径。(来源:第八版)
Q:什么是飞沫传播?
A:飞沫:一般认为直径>5um的含水颗粒,飞沫可以通过一定的距离(一般为1米)进入易感的黏膜表面。飞沫的产生:(1)咳嗽、打喷嚏或说话;(2)实施呼吸道侵入性操作,如:吸痰或气管插管、翻身、拍背等刺激咳嗽的过程中和心肺复苏等。
Q:什么是接触传播?
A:直接接触:病原体通过黏膜或皮肤的直接接触传播。(1)血液或带血体液经黏膜或破损的皮肤进入人体;(2)直接接触含某种病原体的分泌物引起传播。
Q:什么是气溶胶传播?
A: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在空气悬浮过程中失去水分而剩下的蛋白质和病原体组成的核,形成飞沫核,可以通过气溶胶的形式漂浮至远处,造成远距离的传播。
A:
新冠肺炎感染后通常为3-7天出现感染症状,潜伏一般为1-14天。
期为1-14天。
A: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类
单链正股 RNA 病毒
,可以分为 4 个属(α, β, γ及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属于β属的冠状病毒,有包膜, 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 60~140nm。
A:冠状病毒分为α、β、γ和δ 四个属,每个属包括不同亚属。迄今为止有以下7种冠状病毒可以跨物种感染人类:α属Duvinacovirus亚属的人冠状病毒229E(human coronavirus 229E,HCoV-229E)、Setravirus亚属的人冠状病毒NL63(humancoronavirus NL63,HCoV-NL63)、β属Embecovirus亚属的人冠状病毒OC43(human coronavirus OC43,HCoV-OC43)和人冠状病毒HKU1(human coronavirus HKU1,HCoV-HKU1)可引起人类轻度感冒症状,而β属Sarbecovirus亚属的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Coronavirus,2019-nCoV)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SARS-CoV),及Merbecovirus亚属的中东呼吸综合症冠状病毒(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MERS-CoV),可诱发严重呼吸和消化等系统症状,甚至死亡。
Q:关于冠状病毒的结构组成有哪些?
A:其基因组通常编码四种结构蛋白:刺突(spike,S),被膜(envelope,E),包膜(membrane,M),核衣壳(nucleocapsid,N)以及一些非结构蛋白及独特的配件蛋白。所有冠状病毒都是人兽共患,且蝙蝠被认为是冠状病毒的重要宿主。
A:
不同研究的结果有些差异,总体来说在不同条件下新冠病毒的传染性可以保持
数小时到数天
的时间,但一般来说也无需过度担心,因为只要注意卫生习惯的话日常环境中风险极低。
A:冠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 30 分钟、乙醚、75%乙 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 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
A: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王丽萍表示,蚊蝇不具备传播新冠病毒的生物学基础,全球目前还没有发现因为蚊蝇等媒介生物导致人感染新冠病毒的报道。
A:冠状病毒因其如日冕般外围的冠状而得名,这些冠状物质叫做刺突蛋白,是一种糖蛋白,是病毒进入人体细胞的“钥匙”。(浙大李兰娟院士课题组发现)
A:新冠肺炎为主的呼吸道传染疾病,主要传播方式为飞沫和接触传播,保持距离与戴口罩、勤洗手一样,是阻断该类疾病传播的有效方式之一。
人在咳嗽、打喷嚏或大声说话时会产生大量飞沫,而多数集中在1米左右的范围。
Q: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源是什么?
A:目前所见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
Q:什么是密切接触者?
A:与病例(观察和确诊病例)发病后有如下接触情形之一者:(1)病例共同居住、学习、工作或其他有密切接触的人员;(2)诊疗、护理、探视病例时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医护人员、家属或其他与病例有类似近距离接触的人员;(3)病例同病室的其他患者及陪护人员;(4)与病例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离接触人员;(5)现场调查人员调查后经评估认为符合条件的人员。
Q:新冠肺炎患者有什么临床表现?
A:基于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潜伏期1至14天,多为3至7天。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肌痛和腹泻等症状。部分儿童及新生儿病例症状可不典型,表现为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或仅表现为精神弱、呼吸急促。轻型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从目前收治的病例情况看,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疾病者预后较差。儿童病例症状相对较轻。
Q:新冠肺炎的临床分型有哪些?
A: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
Q:什么是传染病的“乙类管理、甲类防控”?
A:《传染病防治法》第四条规定:“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
Q:各类口罩的防护级别排序如何?
A:从设计上,如果按照对佩戴者自身的防护能力优先级排名的话(从高到低):
N95口罩>外科口罩>普通医用口罩>普通棉口罩。
Q:关于各类口罩和区别?
Q:医用口罩的分类及执行标准?
A: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它们的防护等级各不相同,国家相应制定了YY/T 0969《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YY 0469《医用外科口罩》以及GB 19083《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
Q:医用口罩由哪几层组成呢?
A:医用口罩分为三层,外层(阻水层)、中层(熔喷层)和内层(亲水层)。内外层的材质为聚丙烯专用树脂,中层的材质为高熔融指数的聚丙烯专用树脂,由许多纵横交错的纤维以随机方向层叠而成,纤维直径范围在0.5~10μm,大约为头发丝直径的1/30。
Q:各类口罩的使用场所?
Q:医用外科口罩须达到的重要技术指标包括哪些?
A:国家YY 0469-2004《医用外科口罩技术要求》标准规定,医用外科口罩须达到的重要技术指标包括过滤效率、细菌过滤效率和呼吸阻力:
1、过滤效率:
在空气流量(30±2)L/min条件下,对空气动力学中值直径(0.24±0.06)μm氯化钠气溶胶的过滤效率不低于30%;
2、细菌过滤效率:
在规定条件下,对平均颗粒直径为(3±0.3)μm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气溶胶的过滤效率不低于95%;
3、呼吸阻力
:在过滤效率流量条件下,吸气阻力不超过49Pa,呼气阻力不超过29.4Pa。
Q:央视段子手朱广权教您如何佩戴口罩?
A:每个口罩有4个焊接点,要求每根口罩根与口罩体连接点的断裂强力应不小于10N。测试时每次要持续5秒。
A:对口罩密合型的测试,一般需要十个志愿者,看口罩鼻夹处是否贴合。志愿者会做左右摇摆、上下点头等动作,测试口罩是否漏气。工作人员戴上医用防护口罩,进入小房间测试该口罩的密合性。密闭的小房间内充满了氯化钠气溶胶。
A:用250毫升的水往下滴漏,全部漏完后,根据标准,看口罩防水性能如何。
A:医用外科口罩和防护口罩不仅要防水,还要防血液。工作人员会用人工血,从远处打过来,看口罩的另一面是否透过来。合格的口罩之所以可以阻隔血液主要靠的就是它中间的熔喷布。
Q:如何正确摘取医用外科口罩?
Q:使用过的口罩如何正确处理?
Q:如何佩戴口罩N95型口罩?
Q:戴口罩和不戴口罩的区别有多大?
Q:这个冬天冬天戴什么样的口罩?
Q:何为核酸?
A:核酸是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的总称。
核酸其实就是遗传物质,通俗的说就是基因。以病毒为例,它们的生命形式很简单,只是外面的衣壳和被衣壳包裹在里面的遗传物质组成。病毒的遗传物质可以是DNA,也可以是RNA,同时又区分为一条链与两条链,即分为单链DNA、双链DNA、单链RNA与双链RNA四种。
1.密切接触者;2.境外入境人员;3.发热门诊患者;4.新住院患者及陪护人员;5.医疗机构工作人员;
6.口岸检疫和边防检查人员;7.监所工作人员;
(二)其他人群“愿检尽检”。各地可根据本地实际确定和动态调整优先检测人群。
Q:核酸采样的方法有哪些?
Q:核酸检测的原理如何?
Q:核酸采样人员需要配备哪些装备呢?
A:N95及以上防护口罩、护目镜、防护服、乳胶手套、防水靴套。
Q:核酸标本采集的方法有哪些?
A:上呼吸道标本(口咽拭子、鼻咽拭子等)或下呼吸道标本(呼吸道吸取物、支气管灌洗液、肺泡灌洗液、深咳痰液等)。
Q:常用核酸采集的方法释义?
A:
1.口咽拭子。
被采集人员先用生理盐水漱口,采样人员将拭子放入无菌生理盐水中湿润(禁止将拭子放入病毒保存液中,避免抗生素引起过敏),被采集人员头部微仰,嘴张大,并发“啊”音,露出两侧咽扁桃体,将拭子越过舌根,在被采集者两侧咽扁桃体稍微用力来回擦拭至少3次,然后再在咽后壁上下擦拭至少3次,将拭子头浸入含2~3ml病毒保存液(也可使用等渗盐溶液、组织培养液或磷酸盐缓冲液)的管中,尾部弃去,旋紧管盖。
2.鼻咽拭子。
采样人员一手轻扶被采集人员的头部,一手执拭子贴鼻孔进入,沿下鼻道的底部向后缓缓深入,由于鼻道呈弧形,不可用力过猛,以免发生外伤出血。待拭子顶端到达鼻咽腔后壁时,轻轻旋转一周(如遇反射性咳嗽,应停留片刻),然后缓缓取出拭子,将拭子头浸入含2~3ml病毒保存液的管中。
3.深咳痰液。
要求患者深咳后,将咳出的痰液收集于含3ml采样液的50ml螺口塑料管中。如果痰液未收集于采样液中,可在检测前,加入2~3ml采样液,或加入痰液等体积的痰消化液。可以采用痰液等体积的含1g/L蛋白酶K的磷酸盐缓冲液将痰液化。
Q:新冠核酸检测与抗体结果解读?
Q:核酸采集后不能及时送检如何进行保存呢?
A:不能立即送检的,应当配备专门的冰箱或冷藏箱保存,并做好标本接收、保存登记。标本采集后24小时内可置于4℃保存。
Q:24小时内不能进行检测的核酸标本如何进行保存呢?
A:24小时内无法检测的标本应当置于-70℃或以下温度保存。如无-70℃保存条件,则于-20℃暂存。避免标本反复冻融。
Q:关于核酸检测的报告时限?
A:对于发热门诊、急诊患者,
在6小时内报告
核酸检测结果;对于普通门诊、住院患者及陪护人员等人群,原则上
在12小时内报告
结果;对于“愿检尽检”人群,一般在
24小时内报告
结果。
A:应使用0.2%含氯消毒剂或75%酒精进行桌面、台面及地面消毒。
A:实验室每次检测完毕后应进行房间紫外消毒30分钟或紫外消毒机照射消毒1小时。必要时可采用核酸清除剂等试剂清除实验室残留核酸。
Q:接触核酸阳性的冷链食品会被传染吗?
A:冷链食品的主要针对食品外包装进行检测,冷链食品生产经营的消毒就是针对包装表面的消毒,主要预防流通环节中可能存在的接触感染,此外核酸阳性不代表具有传染性,消毒是灭活病毒,不适破坏核酸,获冰毒、死病毒、病毒片段查来都可能是阳性,不用过度紧张。
Q:冷链食品生产经营常用的消毒剂有哪些?
Q:冷链消毒需要那要哪些要求呢?
A:
一是低温消毒比较困难,所以一定要用低温有效的消毒剂。
二是对所有需要消毒的(冷链食品)包装表面进行全方位消毒。
不存在抽检问题,要对所有包装进行消毒,而且是每一面都进行消毒。
三是消毒处理要注意消毒剂喷洒时间,通常需要10至20分钟才能发挥作用。
四是消毒处理要注意消毒剂喷洒用量,通常1平方米需要100至200毫升才能达到消毒的效果。
Q:哪些冷链食品在市场中不能销售?
A:
严禁销售没有检验检疫证明、没有核酸检测报告、没有消毒证明、没有追溯信息的冷链食品。
Q:购买冷链食品如何进行溯源查询?
A:点击微信小程序国务院客户端——消费——冷链食品追溯专区进行查询。
Q:冷链食品如何进行烹饪?
A:一是处理食材应生熟分开、处理冷冻冰鲜食品所用的容器(盆)、刀具和砧板等器具应单独放置,要及时清洗、消毒,避免与处理直接入口食物的器皿混用,避免交叉污染。
二是食物彻底煮熟煮透。新冠病毒在56摄氏度30分钟条件下即可杀灭,而安全的食物加热温度为食物中心温度达到70度以上,能有效杀灭新冠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尽量避免生吃、半生吃、酒泡、醋泡或盐腌后直接食用海鲜。
三是冷冻冰鲜食品放置冰箱冷冻室保存,不要存放过长时间,与熟食要分层存放。四是清洗接触冷冻食品后应先洗手再接触熟食,避免交叉污染。
五是厨房要保持通风和清洁,必要时进行环境和餐具炊具消毒处置,有效降低和杀灭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
六是未食用完(已经烹调熟)的海鲜,请放置冰箱冷藏室保存,尽早食用,再次食用前一定要充分加热,中心温度要达到70℃以上。
Q:如何选购冷链食品?
A: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冷链食品。一是选购时可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反套住手挑选冷冻冰鲜食品,避免用手直接接触外包装,同时正确佩戴口罩。
二是购买进口冷链食品,要关注海关食品检疫信息、核酸检测证明和消毒证明。
三是购物后要做好外包装消毒。及时用肥皂或洗手液清洗双手,洗手前,双手不碰触口、鼻、眼等部位。
Q:如何进行清洗冷链食品?
A:一是:先要对其外包装进行消毒,处理食材前应先洗手,处理过程中也要经常洗手。若有可能带手套清洗也是一种方式,在最后清洗完食材,取手套前后仍要洗手,保持手部卫生。
二是:家庭应该准备专门清洗生食品的容器(盆),对生肉和生海鲜用浸泡法进行清洗,防止被食材污染的水飞溅到面部,造成面部污染。
三是:处理生的食物也要有专用的设备和用具,例如刀具和砧板;切完生食后,要及时清洗、消毒砧板等工具,并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至少20秒。
四是:生熟分开的目的是避免生的食物上携带的致病菌污染到直接入口的食物,引起食源性疾病。洗完食材后也要洗手再接触其他熟食或物品。
Q:疫苗的分类有哪几种呢?
A:疫苗的类型可以分为6个大类:灭活疫苗、重组病毒载体疫苗、蛋白亚单位疫苗、减毒活疫苗、病毒样颗粒疫苗、核酸疫苗。
Q:目前主要研究的疫苗种类有哪几种?
A:我国新冠病毒疫苗有5条技术路线,包括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流感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蛋白疫苗、核酸疫苗(mRNA疫苗、DNA疫苗)。
Q:各类疫苗的原理?
A:①减毒疫苗:通过各种方式传代培养出弱毒株,模拟一次几乎没有症状的感染刺激免疫系统,极其个别情况可能恢复毒力;
减毒疫苗毒株毒性大幅减低
②灭活疫苗:使用β-丙内酯灭活病毒,使其失去传染性和致病性,但保留了病毒完整结构具有能够让免疫系统识别的抗原性;
灭活疫苗使病毒失活,事实上核酸可被纯化
③亚单位疫苗:通过各种方式培养病毒抗原蛋白(如S蛋白)后经纯化后制备而成,纯度高安全性好但部分疫苗效果相对较差;
纯化提取抗原蛋白制备
④病毒载体疫苗:通过基因技术将表达抗原蛋白(如S蛋白)的基因“移植”到其他病毒上进行培养,让新的病毒产生新冠病毒的抗原蛋白;
就是换个病毒让它长出新冠的抗原蛋白
⑤核酸疫苗:通过基因技术制作新冠病毒的核酸(mRNA或DNA)嫁接到一个载体上,让病毒抗原(如S蛋白)在机体内制造,而不是在体外制造后注入体内;
让抗原蛋白在体内生成而不是体外合成
⑥病毒样颗粒疫苗:制作只有包含病毒完整“外壳”没有遗传物质的颗粒,能够引发机体免疫反应但不会致病。
这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
*具体可参阅:https://www.who.int/docs/default-source/coronaviruse/risk-comms-updates/update37-vaccine-development.pdf?sfvrsn=2581e994_6
Q:疫苗从研发到上市需要经历那几个阶段?
A:Ⅰ期临床试验:测试安全性,把控疫苗剂量
第一阶段受试者较少,大约需要十几个。疫苗注射浓度从低到高,而且不能批量注射,需逐一进行,观察受试者是否出现过敏等不良反应。
Ⅱ期临床试验:检测有效性,对比感染率
第二阶段受试者人数有所增加,大约需要几十人。受试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接受疫苗注射。注射完毕后,两组均回到社会环境中,通过对比两组的感染率来验证疫苗的有效性。
Ⅲ期临床试验:验证“真实有效”
跨过了艰难的第二阶段,又迎来了一个新难题。这一阶段受试者数量增多,大约需要几百人,因为扩大样本量才能减少试验偏差,从而可以判定疫苗是否“真实有效”。
Q:疫苗的安全性怎么样?
A:新冠疫苗和其他疫苗一样,在疫苗的研发过程要进行动物实验、Ⅰ期临床试验、Ⅱ期临床试验、Ⅲ期临床试验,在这些试验过程中会评价疫苗在动物及人体身上是否会产生不良反应以及产生不良反应的程度。临床试验以及开展的超百万人次的新冠疫苗紧急接种显示,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说明我国新冠疫苗安全性良好。
Q:疫苗是否存在抗体依赖性增强(ADE)作用?
A:未出现,目前无论动物还是临床试验都没有发现疫苗会诱导此类情况,并且从二次感染的病例来看,缺少支持新冠病毒存在ADE的证据。
Q:新冠疫苗会引起不良反应、神经性疾病、死亡吗?
A:虽然一些新闻报道了各种疫苗接种后出现发热、疲劳、过敏,也提到面瘫、横贯性脊髓炎样症状,甚至死亡,但接种疫苗后出现轻微不良反应都属于接种疫苗的正常现象,并且目前来看没有证据证明严重不良反应还有死亡与疫苗有关。
国内外媒体很多时候都是在互相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人们对本国疫苗的信心,也未各种谣言的滋生埋下伏笔,非常没有意思。
Q:新冠疫苗的免疫程序是什么?
A:目前获批的疫苗除了国产腺病毒载体疫苗是接种1剂外,其他疫苗都是接种2剂,国内目前用于紧急接种的灭活疫苗2剂之间间隔14或28天。
Q: 疫苗能起到多大保护作用?
A:从现有报道来看,国外针对新冠肺炎病例的保护效力在62%-95%之间,另据外媒报道国内某个新冠灭活疫苗对于感染的总体保护效力在86%,但尚未有更进一步的消息。
Q: 接种疫苗后第几天能够开始起效?
A:根据美国FDA关于两款mRNA疫苗的数据,在接种第1剂后大约从第10天开始,疫苗组和安慰剂组就出现了明显的差异,但其他疫苗尚未提供相应研究数据,从经验角度在接种疫苗后数天内就会产生抗体,一般2周左右就能起到保护作用。
Q: 如果担心用于紧急接种的灭活疫苗保护时间短怎么办?
A:灭活疫苗本身就需要依靠多剂次免疫刺激长期保护,目前基于研究结果设置为2剂次接种,未来各种疫苗都有可能根据防疫需要改变免疫程序。
简单来说,要是真的过了一段时间没有抗体或者疫苗起不到保护作用了,也有可能进行加强接种的,不仅灭活疫苗如此,其他工艺疫苗也是同样的道理。
Q:病毒变异后灭活疫苗还有效果吗?
A:基于目前的动物试验结果,灭活疫苗诱导的中和抗体能够交叉中和多种不同基因型的新冠病毒,也就是说理论上打了一种灭活疫苗,产生的中和抗体也能对变异的病毒起到保护作用。
Q: 哪些人群属于新冠疫苗接种的重点人群?
A:重点人群包括检验检疫人员、口岸工作人员、医务人员、涉外人员、各类服务行业人员等,具体需参考相关公开信息,接种年龄范围暂为18-59岁。
Q:非重点人群预计何时能够接种到疫苗?
A:目前暂时还没有具体信息,但预计未来会根据实际情况逐渐扩大疫苗接种人群范围,总体而言首先还是保证重点人群优先接种。
Q:接种过疫苗后出国还需要戴口罩吗?
A:任何疫苗的保护效力都不是100%,接种疫苗后仍然可能感染甚至传播病毒,因此在人多的公共场合应该考虑继续佩戴口罩,以预防包括新冠病毒在内的各种呼吸道传播病原体。
Q: 接种灭活疫苗后核酸检测会阳性吗?
A:不会,新冠灭活疫苗采用的灭活剂是β-丙内酯,主要是通过溶膜作用进入病毒内降解核酸,核酸可以流出病毒外并通过纯化去除,因此接种新冠疫苗后不会导致核酸检测阳性,当然考虑到试剂盒灵敏度的问题,出现假阳性结果也不是不可能,但和疫苗无关。
Q: 老年人、儿童能接种新冠疫苗吗?
A:现在仍然缺少相关数据,我国的紧急接种仅限于18-59岁人群,但部分地区已经开始统计接种意愿了,其实只要身体健康状况稳定在政策允许并且知情自愿角度也是可以接种的。
Q:备孕期、孕期、哺乳期能接种新冠疫苗吗?
A:疫苗动物试验都会进行生殖毒性研究,并且也会研究母传抗体、乳传抗体,但现在尚缺少人体临床研究数据,因此从个人角度,对于备孕期和哺乳期,基于如果有强烈意愿那么可以进行接种,孕期暂时先暂缓接种,具体是否接种也需要根据相关要求。
Q:疫苗如何在体内发挥作用呢?
A:疫苗的核心思想其实并不复杂。我们人体的免疫系统好像一支护卫人体安全的防卫部队,而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等就是企图入侵人体的敌人。每次机体应对外界病原微生物的过程都是防卫部队与敌人之间的一场战争。
而疫苗之于人体的作用,就相当于是军队打仗前的演习。简单来说,就是用经过处理或者特制的病原成分(疫苗)来刺激免疫系统,让我们的免疫部队熟悉敌人,培养出专业克敌的定向特种兵。
这样,当真正的敌人来袭时,有定向专业加持的特种兵就能迅速动员,发动免疫部队,杀敌于无形之中,从而避免或减轻疾病的发生。
Q:如已接种了流感疫苗,还能继续接种新冠疫苗吗?
A:理论上说,新冠疫苗与流感疫苗间应该不具有交叉反应,而且目前国内所有可及的新冠疫苗均为灭活疫苗,相对来说安全性也较好。
不过,对于新冠疫苗这个疫苗家族新成员,建议在接种时间上最好能与其他疫苗分开,相隔至少两周以上,以尽量减少非预期的相互影响,同时也需要密切观察接种后的反应。
A:Moderna疫苗需要在零下20°C存储运输,可保证6个月稳定。
辉瑞的疫苗要求更为苛刻,在零下70°C储运,可维持6个月稳定,2-8°C的环境下只能稳定5天。
国药集团中国生物的灭活疫苗贮藏条件为 2-8°C避光保存和运输,24个月稳定。中国新冠疫苗在存储和运输方面优势明显,冷链储运条件(2-8℃)满足全球冷链体系标准,符合大多数国家的国情,大大降低了储运的要求,提升了疫苗的可及性。
A:一是不良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经过规范的接种以后,产生跟接种目的没有关系或者意外发生的一些损害的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所有药品,包括疫苗,都会产生不良反应,这是在允许范围之内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头痛发热,接种部位局部红晕,或出现硬块。还有一些人有咳嗽、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
二是偶合反应,是指接种者在接种的时候,恰巧处于一些疾病在潜伏期或者发病前期的状态,在接种时,很巧合的,这些疾病也同时发病了。这种情况跟疫苗的接种没有关系,并且跟疫苗的质量也没有关系,它不属于不良反应,所以这是一种偶合反应。
A: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曾益新强调,由于新冠病毒出现还不到一年,疫苗能提供多长时间的保护还不能下结论,但一些数据显示,疫苗保护期在半年以上是没有疑问的。
Q:王华庆介绍,目前根据前期临床实验的结果和紧急使用接种的一些信息,在接种新冠疫苗后出现的常见的反应,和其他灭活疫苗相比没有太大的差别。
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局部有一些反应,还有就是出现全身反应。局部反应包括注射之后局部的疼痛、肿、痒等,这些都是一般反应;在全身反应方面,现在监测到的主要有发热,还有一些个别的接种者出现疼痛,也有乏力的情况发生。
局部的反应也好,一般反应也好,一般是不需要处理的。如果发热超过38.5℃,或者局部红肿特别厉害,这种情况就需要就医,可能还有一些其他的情况出现。
A: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强调,疫苗接种后一旦出现严重症状,应该第一时间到医院就诊,告知医生发病和疫苗接种情况,由医院判断是偶合反应还是疫苗接种后的不良反应,根据诊断情况进行正确的临床救治,以免误诊而加重病情,在查明病史和进行临床检查后,无论属于偶合反应还是疫苗接种的不良反应,医院都务必向受接种者和家属解释清楚,并按程序上报,必要时可以申请权威部门鉴定。
Q:新冠疫苗可以与其他疫苗同时接种吗?
A:根据既往经验,灭活疫苗可以与其他疫苗同时接种,但由于新冠疫苗研发的时间比较短,缺乏与其他疫苗同时接种的相关研究。所以,在没有国家规定的指南和方案之前,建议不要和其他疫苗同时接种。
一、醇类消毒剂
1.有效成分
乙醇含量为70%~80%(v/v),含醇手消毒剂>60%(v/v),复配产品可依据产品说明书。
2.应用范围
主要用于手和皮肤消毒,也可用于较小物体表面的消毒。
3.使用方法
卫生手消毒:均匀喷雾手部或涂擦揉搓手部1~2遍,作用1min。
外科手消毒:擦拭2遍,作用3min。
皮肤消毒:涂擦皮肤表面2遍,作用3min。
较小物体表面消毒:擦拭物体表面2遍,作用3min。
4.注意事项
如单一使用乙醇进行手消毒,建议消毒后使用护手霜。
外用消毒液,不得口服,置于儿童不易触及处。
易燃,远离火源。
对酒精过敏者慎用。
避光,置于阴凉、干燥、通风处密封保存。
不宜用于脂溶性物体表面的消毒,不可用于空气消毒。
二、含氯消毒剂
1.有效成分
以有效氯计,含量以mg/L或%表示,漂白粉≥20%,二氯异氰尿酸钠≥55%,84消毒液依据产品说明书,常见为2%~5%。
2.应用范围
适用于物体表面、织物等污染物品以及水、果蔬和食饮具等的消毒。
次氯酸消毒剂除上述用途外,还可用于室内空气、二次供水设备设施表面、手、皮肤和黏膜的消毒。
3.使用方法
物体表面消毒时,使用浓度500mg/L;疫源地消毒时,物体表面使用浓度1000mg/L,有明显污染物时,使用浓度10000mg/L;室内空气和水等其他消毒时,依据产品说明书。
4.注意事项
外用消毒剂,不得口服,置于儿童不易触及处。
配制和分装高浓度消毒液时,应当戴口罩和手套;使用时应当戴手套,避免接触皮肤。如不慎溅入眼睛,应当立即用水冲洗,严重者应及时就医。
对金属有腐蚀作用,对织物有漂白、褪色作用。金属和有色织物慎用。
强氧化剂,不得与易燃物接触,应当远离火源。
置于阴凉、干燥处密封保存,不得与还原物质共储共运。
包装应当标示相应的安全警示标志。
依照具体产品说明书注明的使用范围、使用方法、有效期和安全性检测结果使用。
三、二氧化氯消毒剂
1.有效成分
活化后二氧化氯含量≥2000mg/L,无需活化产品依据产品说明书。
2.应用范围
适用于水(饮用水、医院污水)、物体表面、餐饮具、食品加工工具和设备、瓜果蔬菜、医疗器械(含内镜)和空气的消毒处理。
3.使用方法
物体表面消毒时,使用浓度50mg/L~100mg/L,作用10min~15min;生活饮用水消毒时,使用浓度1mg/L~2mg/L,作用15min~30min;医院污水消毒时,使用浓度20mg/L~40mg/L,作用30min~60min;室内空气消毒时,依据产品说明书。
4.注意事项
外用消毒剂,不得口服,置于儿童不易触及处。
不宜与其他消毒剂、碱或有机物混用。
本品有漂白作用;对金属有腐蚀性。
使用时应当戴手套,避免高浓度消毒剂接触皮肤和吸入呼吸道。如不慎溅入眼睛,应当立即用水冲洗,严重者应及时就医。
四、过氧化物类消毒剂
1.有效成分
过氧化氢消毒剂:过氧化氢(以H2O2计)质量分数3%~6%。
过氧乙酸消毒剂:过氧乙酸(以C2H4O3计)质量分数15%~21%。
2.应用范围
适用于物体表面、室内空气消毒、皮肤伤口消毒、耐腐蚀医疗器械的消毒。
3.使用方法
物体表面:0.1%~0.2%过氧乙酸或3%过氧化氢,喷洒或浸泡消毒作用时间30min,然后用清水冲洗去除残留消毒剂。
室内空气消毒:0.2%过氧乙酸或3%过氧化氢,用气溶胶喷雾方法,用量按10mL/m³~20mL/m³计算,消毒作用60min后通风换气;也可使用15%过氧乙酸加热熏蒸,用量按7mL/m³计算,熏蒸作用1h~2h后通风换气。
皮肤伤口消毒:3%过氧化氢消毒液,直接冲洗皮肤表面,作用3min~5min。
医疗器械消毒:耐腐蚀医疗器械的高水平消毒,6%过氧化氢浸泡作用120min,或0.5%过氧乙酸冲洗作用10min,消毒结束后应当使用无菌水冲洗去除残留消毒剂。
4.注意事项
液体过氧化物类消毒剂有腐蚀性,对眼睛、黏膜和皮肤有刺激性,有灼伤危险,若不慎接触,应当用大量水冲洗并及时就医。
在实施消毒作业时,应当佩戴个人防护用具。
如出现容器破裂或渗漏现象,应当用大量水冲洗,或用沙子、惰性吸收剂吸收残液,并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易燃易爆,遇明火、高热会引起燃烧爆炸,与还原剂接触,遇金属粉末有燃烧爆炸危险。
五、含碘消毒剂
1.有效成分
碘酊:有效碘18g/L~22g/L,乙醇40%~50%。
碘伏:有效碘2g/L~10g/L。
2.应用范围
碘酊:适用于手术部位、注射和穿刺部位皮肤及新生儿脐带部位皮肤消毒,不适用于黏膜和敏感部位皮肤消毒。
碘伏:适用于外科手及前臂消毒,黏膜冲洗消毒等。
3.使用方法
碘酊:用无菌棉拭或无菌纱布蘸取本品,在消毒部位皮肤进行擦拭2遍以上,再用棉拭或无菌纱布蘸取75%医用乙醇擦拭脱碘。使用有效碘18g/L~22g/L,作用时间1min~3min。
碘伏:
外科术前手及前臂消毒:在常规刷手基础上,用无菌纱布蘸取使用浓度碘伏均匀擦拭从手指尖擦至前臂部位和上臂下1/3部位皮肤;或直接用无菌刷蘸取使用浓度碘伏从手指尖刷手至前臂和上臂下1/3部位皮肤,然后擦干。使用有效碘2g/L~10g/L,作用时间3min~5min。
黏膜冲洗消毒:含有效碘250mg/L~500mg/L的碘伏稀释液直接对消毒部位冲洗或擦拭。
4.注意事项
外用消毒液,禁止口服。
置于儿童不易触及处。
对碘过敏者慎用。
密封、避光,置于阴凉通风处保存。
六、含溴消毒剂
1.有效成分
溴氯-5,5-二甲基乙内酰脲,质量分数92%~95%,有效卤素(以Cl计)质量分数54%~56%。
1,3-二溴-5,5-二甲基乙内酰脲,质量分数96%~99%,有效溴(以Br计)质量分数107%~111%。
2.应用范围
适用于物体表面的消毒。
3.使用方法
物体表面消毒常用浸泡、擦拭或喷洒等方法。溴氯-5,5-二甲基乙内酰脲总有效卤素200mg/L~400mg/L,作用15min~20min;1,3-二溴-5,5-二甲基乙内酰脲有效溴400mg/L~500mg/L,作用10min~20min。
4.注意事项
含溴消毒剂为外用品,不得口服。
本品属强氧化剂,与易燃物接触可引发无明火自燃,应当远离易燃物及火源。
禁止与还原物共贮共运,以防爆炸。
未加入防腐蚀剂的产品对金属有腐蚀性。
对有色织物有漂白褪色作用。
本品有刺激性气味,对眼睛、黏膜、皮肤有灼伤危险,严禁与人体接触。如不慎接触,则应及时用大量水冲洗,严重时送医院治疗。
操作人员应当佩戴防护眼镜、橡胶手套等劳动防护用品。
七、酚类消毒剂
1.有效成分
依据产品说明书。
2.应用范围
适用于物体表面和织物等消毒。
3.使用方法
物体表面和织物用有效成分1000mg/L~2000mg/L擦拭消毒15min~30min。
4.注意事项
苯酚、甲酚对人体有毒性,在对环境和物体表面进行消毒处理时,应当做好个人防护,如有高浓度溶液接触到皮肤,可用乙醇擦去或大量清水冲洗。
消毒结束后,应当对所处理的物体表面、织物等对象用清水进行擦拭或洗涤,去除残留的消毒剂。
不能用于细菌芽孢污染物品的消毒,不能用于医疗器械的高中水平消毒,苯酚、甲酚为主要杀菌成分的消毒剂不适用于皮肤、黏膜消毒。
八、季铵盐类消毒剂
1.有效成分
依据产品说明书。
2.应用范围
适用于环境与物体表面(包括纤维与织物)的消毒。
适用于卫生手消毒,与醇复配的消毒剂可用于外科手消毒。
3.使用方法
物体表面消毒:无明显污染物时,使用浓度1000mg/L;有明显污染物时,使用浓度2000mg/L。
卫生手消毒:清洁时使用浓度1000mg/L,污染时使用浓度2000mg/L。
4.注意事项
外用消毒剂,不得口服。置于儿童不易触及处。
避免接触有机物和拮抗物。不能与肥皂或其他阴离子洗涤剂同用,也不能与碘或过氧化物(如高锰酸钾、过氧化氢、磺胺粉等)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