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求医问药>>正文
药物的基础知识与应用
2019-11-26 09:10  

一、初步了解药物的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表现

在药物治疗实施过程中,他一方面可用以促进病人的生理、生化机能恢复正常,用来防病治病,有利于病人的康复,称之为药物的治疗作用;另一方面,也可引起生理、生化机能的紊乱或结构的变化等,危害机体,这种反应不仅对治疗作用无意,而且对人体不利,称之为药物的不良反应。

(一)治疗作用:可分为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前者可消除治病的根源,而后者可改善疾病的症状。

(二)不良反应:医疗药品本身是用来治病救人的,但也可能致病害人。因为它存在着一种潜在的威胁——药物的不良反应。其表现形式如下。

1、毒性反应。毒性反应是指药物引起人体的生理机能的各种病理变化。他在各个系统器官或组织出现,不同药物的毒性反应各有不同。主要由于剂量过大或服用时间过长所致。

常见的毒性反应有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头晕、耳鸣、精神错乱等;心血管症状,如血压下降、心律失调等;泌尿系统症状,如蛋白尿、血尿、少尿或无尿等。应特别注意药物对造血系统及肝、肾的毒性反应。

2、副作用。在药物的治疗过程中,除了主要的防治效应外,还会出现与治疗作用无关的其它反应,称副作用。如苯海拉明或扑尔敏等药品治疗过敏症同时,还会产生困倦和嗜睡副作用。

3、过敏反应。也称变态反应,是机体收到药物的刺激后所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常见症状有发热、皮疹、痒、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轻重不一表现。反应的发生与药物的剂量无关或关系较小,常用计量或极小剂量都可发生。

4、继发反应。这是药物发挥治疗作用之后继续发生的一种不良后果,因此也成为治疗的矛盾。例如,长期大量用广谱抗生素,由于肠道正常菌群的变化,敏感细菌大量被杀,引起不敏感细菌或真菌大量繁殖,造成二重感染。如真菌病、口腔溃疡等。

二、合理用药原则

当身体感到不适时,在选择用药之前,必须根据医生的诊断,千万不可随意买些药品,按照说明书服下了事。用药前要考虑以下几点。

(一)是否有用药的必要;

(二)所用药物是否还有不良反应;

(三)要权衡药物的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利弊;

(四)药物的配伍禁忌、单一用药或联合用药等。

三、用药的心理误区

(一)求快心理。有些病人求愈心切,希望药到病除。当服药后症状没有立即得到改善时,就又跑到医院看医生。

(二)求新心理。随着药品广告的宣传,人们听得多了就信以为真。于是到医院点名开药或到医院自购,此时,用药的患者一定要慎之又慎。

(三)求贵心理。有人认为价格贵的药品疗效就好,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药价贵与药源紧缺、工艺复杂有关,与疗效并非成正比。

(四)求补的心理。有人认为经常服用点营养药物对身体有好处。实际上,所谓营养药物,主要是针对营养缺乏症或营养消耗过多等情况应用。药补不如食补。年轻健康的青年更不需药补。

四、自我安全用药

掌握安全用药是药物治疗的首要条件。那么,如何能知道什么药品能用,什么药品不能用呢?这就需要了解药品质量外观检查常识。对外观检查是指检查药品的外观性状、药品的包装、容器、标签等。药品包装上必须有批准文号、生产厂家、有效期及使用说明书等,尤其是直接到到药店购买药品,更应慎重。还要提醒大家,凡是自行购买的药品,一定要索要发票。

五、滥用抗生素的误区

误区1:抗生素=消炎药。多数人认为抗生素可以治疗一切炎症。实际上抗生素仅适用于由于细菌引起的炎症,而对病毒引起的炎症无效。

误区2:抗生素可预防感染。抗生素是用来杀灭引起炎症的微生物的,没有预防感染的作用。相反,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引起细菌耐药;

误区3:感冒就用抗生素。病毒或细菌均可引起感冒。其实,很多感冒都由病毒引起。严格意义上讲,对病毒性感冒并没有有效的药物治疗,只是对症,而不需抗生素;

误区4:发烧就用抗生素。对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伤风等给予抗生素治疗有害而无意。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多为病毒引起,抗生素无效;

误区5:一旦有效就停药。抗生素的使用有一个周期。用药时间不足,有可能根本不起效果,即使见效了,也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关闭窗口